「Rebound fitness」運動醫學研習 – 十二項原則


前言
美國職業選手-運動醫學與臨床復健研習營 (Sports medicine seminar “Rebuld your athlete 2018”),由三位講師組成,分別是:John Brna (骨科醫師)、Greg Cadichon (運動傷害防護員)、Orit Aharon (物理治療師)。課程設計,比較適合以下客群,例如:教練、運動傷害相關執業人員、運動相關科系學生等。
十二項原則
原則一:能量沒有消失,只是轉移 (Energy does not dissolve, it transfers.)。當我們在跑步或跳躍時,地面會給我們反饋(反作用力),而身體的關節跟肌肉則扮演緩衝的角色,維持我們在活動過程中的穩定。
原則二:每個關節都能在 3 個平面上動作,在動力鍊中相互運作 (Every joints moves in 3 planes. The joints always work together in the kinetic chain.)。3 個平面,分別是矢狀面(Sagittal plane)、額狀面(Frontal plane)、水平面(Horizontal Plane)。
原則三:動力鏈的規律是「活動 – 穩定 – 活動」(The natural rhythm of the kinetic chain is Mobile – Stable – Mobile.)。根據「相鄰關節假說」,當一處的關節活動時,相鄰的關節則要處在穩定狀態,同理,一側身體活動時,另一側身體則保持穩定 (例如:踢球瞬間)。
原則四: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 (Look beyond the obvious.)。疼痛的部位,不一定都是疼痛的根源。當一處的關節活動度受限時,會在其他關節處代償,進而產生問題、導致疼痛。
原則五:肌肉若處在縮短或拉長的狀態,是相對無力的 (Shortened or lengthened muscles are weak.)
原則六:肌肉處在正常適當的長度下,可產生最大的肌力 (Straight is strong.)
原則七:動態穩定測試,鑑別肌肉不平衡 (Dynamic stability tests, identify muscle imbalance.)。舉例:藉由「深蹲」,來評估是否有髖、踝關節活動度不足的問題。
原則八:改善活動度 -> 肌力訓練 -> 功能性訓練 (Mobility before strength, strength before functional exercise.)。先改善活動度受限的關節,接著再進行肌力訓練,然後再進行功能性訓練。
原則九:回復至正常體態 (Restore posture.)。透過單一肌肉的訓練,或是多肌肉群的訓練,來激活處在拉長狀態下的肌肉、及放鬆緊繃的肌肉。
原則十:功能性運動,著重於大肌肉群的共同運作 (Functional exercises targets multiple muscles and joints & integrates their movement with the brain.)。盡量以多關節、多肌肉群的運動為主導,可以同時訓練到肌肉跟肌肉間的協作。
原則十一:善用工具 (Tape & brace to support motion only. Analyze mechanics using high speed cameras.)。利用貼布和輔具來支撐動作,並運用高速攝影機分析動作機制,找出問題所在。
原則十二:與頂級選手作比較 (Compare to elite.)。紀錄選手的動作影片,跟頂級職業選手做對比分析。
總結
在運動領域,有很多專家、很多學派、很多理論、很多口訣……etc.,課程中所提到的幾項原則,簡單且精簡,其中所強調的重點,改善關節活動度,跟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課程以及怪獸訓練課程等,有同樣的看法,可說是萬法不離其宗。
加入好友
點擊加入LINE好友,一對一諮詢服務,每天回覆但不即時喔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